顶戴花翎,是清代官服制度中,特有的品秩级别标志之一。顶戴,是指官员冠帽顶上镶嵌的各色宝石;花翎,是指附戴在冠帽上的羽毛饰品。清代官员冠帽上都有顶戴,但不是所有官员都能戴花翎。花翎不完全代表级别。[1]
冠帽上镶嵌宝石,作为顶子,始于清太宗崇德元 年(1636)。经过顺治二年(1645)、雍正五年(1727)、雍正八年(1730)三次增定和更定,最终确定下来,形成制度。[1]一品冠顶红宝石,二品冠顶红珊瑚,三品冠顶蓝宝石,四品冠顶青金石,五品冠顶水晶石,六品冠顶砗磲,七品冠顶素金,八品冠顶阴文镂花金,九品冠顶阳文镂花金。乾隆以后冠顶采用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宝石,分为透明玻璃和不透明玻璃,透明的称亮顶,不透明的称涅顶。因此,一品亮红顶,二品涅红顶,三品亮蓝顶,四品涅蓝顶,五品亮白顶,六品涅白顶,七品黄铜顶(黄铜代替了金顶)。[1]花翎始于明代,清袭明制。顺治十八年(1661年)定其制度。花翎就是带有“目晕”(俗称“眼”)的孔雀翎。分三眼、二眼、一眼,以三眼为贵。清制规定亲王、郡王、贝勒、宗室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的职位在贝勒之下,允许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一、二、三、四等侍卫,官职从五品以上,可以戴单眼花翎六品以下戴无眼的蓝翎,即鹖羽。[2] 历史沿革
冠帽上镶嵌宝石,作为顶子,始于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清代官员冠帽上镶嵌宝石的制度,经过顺治二年(1645)、雍正五年(1727)、雍正八年(1730)三次增定和更定,最终确定下来,形成制度。[1] 一品冠顶红宝石,二品冠顶红珊瑚,三品冠顶蓝宝石,四品冠顶青金石,五品冠顶水晶石,六品冠顶砗磲,七品冠顶素金,八品冠顶阴文镂花金,九品冠顶阳文镂花金。乾隆以后冠顶采用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宝石,分为透明玻璃和不透明玻璃,透明的称亮顶,不透明的称涅顶。因此,一品亮红顶,二品涅红顶,三品亮蓝顶,四品涅蓝顶,五品亮白顶,六品涅白顶,七品黄铜顶(黄铜代替了金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