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

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
1
4
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1972年7月23日),字挺[xiù],浙江浦江人(今属浙江兰溪市)。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4][2]
1921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20世纪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报刊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并参与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1956年后,为国共和谈之事频频北行,密商两岸和平统一事宜。1972年病逝于中国澳门。[4]
曹聚仁不仅在文学、新闻上有成就,在国学、哲学、教育学、戏曲学、红学、传记文学等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5]曹聚仁既是著名的教授、作家、学者、记者,更是一位以身报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者。[6]他逝世后,周总理为曹聚仁盖棺论定,称得上是“爱国人士”,并亲自为其拟写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之墓。”[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