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询

北宋大臣
梅询(964年一1041年),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北宋端拱二年(989)进士,为利丰监判官。咸平三年(1000)直集贤院。后因事降通判杭州,历知苏、濠、鄂、楚、寿、陕诸州,其间又为两浙转运副使、湖北和陕西转运使等,做过多任地方官。晚年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拜给事中,知审官院。晚年出任许州知府康定二年六月,病逝于任所,享年78岁。他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叔父,诗风平淡,不事雕饰,对梅尧臣的影响很大。有《许昌集》二十卷。[1][2][3]

人物经历

梅询在真宗即位初时受到器重,真宗几次打算让梅询知制诰,被宰相阻罢。“澶渊之盟”后,梅询因断案失实事牵连被贬,降为杭州通判。此后,仕途起伏,曾任各地知州、两浙转运副使等职。后又以妄议天书出知濠州,历知鄂州苏州,迁陕西转运使,后又贬怀州团练副使。仁宗天圣六年(1028),梅询再次入集贤院,迁工部郎中,改直昭文馆、知荆南府,召为龙图阁待制、翰林院侍读学士,兼群牧使。因与寇准关系密切,受牵连,又被贬往池州、知广德军,后任给事中、知审官院等官。晚年出任许州知府,不久病逝于任所。[1]
梅询,少好学,有辞辩,端拱二年(989)进士及第,试校书郎,利丰监判官,迁将作监丞,知杭州仁和县,又迁著作佐郎。因治有能声,召入为监察御史至道三年(997),上疏太宗:“至乃当今急务,顾在契丹未歼,烽火犹炽;气候未节,赋税犹亏;厚德未归,浇风犹在;王泽未洽,流民犹多;刑政未平,禁网犹密;坠典未举,封祀犹虚。此皆今日所急者焉。”咸平三年(1000),与考进士崇政殿真宗过殿庐中,一见以为奇才。召试中书,直集贤院,赐绯衣、银鱼[4]
据《宋史·梅询传》载,真宗即位未久,锐于为治,对梅询甚表器重,数次欲以其知制诰,被宰相李沆阻罢。“澶渊之盟”(1005)后,梅询坐事贬出,此后仕途起伏,徙各地通判、知州转运使等职,又几度回京。梅询因与寇准友善,寇准于天禧元年(1017)第二次被整倒,流放雷州任司户参军;梅询也受连累,被徙池州,再知广德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