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先

清代医学家
吴尚先(1806年~1886年),清代医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名安业,名樽,字尚先,又字师机,晚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1]
道光十四年,考中举人(1834年),后随父迁居扬州。吴尚先对儒学与医学都造诣颇深,后弃儒从医。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药物缺乏,治疗困难,吴尚先设存济堂药店于扬州,多用膏药治病。吴尚先在外治法原有基础上创造改进,总结出敷、熨、熏、浸、洗、[yǎn]、擦、坐、嚏、[xiù]、缚、括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十余种外治法,许多是属于现代物理疗法的早期成就。[2]
吴尚先把治疗经验整理为《外治医说》,经十余次修改,用骈体文写成,后更名为《理瀹骈文》。[2]《理[yuè]骈文》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它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被后世誉为“外治之宗”。[3][4][5][6]

人物贡献

著有《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书以骈文写书,为一册治疗各种疾病的外治法专书,内容丰富。门类排列,包括敷、洗、熨、熏、浸、[ān]、擦、坐、嗅、嚏、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种治疗方法,总结古代应用的经验和民间流传的秘方,两相结合。书中很重视使用膏,称“膏可以统治百病”,“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如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以及槐、柳、桑、桃、蓖麻子凤仙草轻粉山甲之类,要不可少,不独冰、麝也”。书中许多内容和治疗方法,值得现代医学应用并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