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梭菌

引起肠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
艰难梭菌(C·difficile)是一种革兰阳性粗长杆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假膜性结肠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艰难梭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成员,当人们长期使用或不正规应用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后,破坏了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引起肠道内菌群失调,耐药的艰难梭菌大量生长繁殖,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假膜性结肠炎等疾病。[3][6]
艰难梭菌芽胞呈卵圆形、芽胞直径比菌体略大,位于次极端。严格厌氧,有周鞭毛。艰难梭菌最重要的致病物质是艰难梭菌毒素A(Tcd A)和(或)艰难梭菌毒素B(Tcd B),可灭活上皮细胞内的Rho蛋白家族,导致细胞凋亡并产生细胞病变效应,所致疾病统称为艰难梭菌感染(CDI)。[3]
艰难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甚至人类的粪便中,该菌的无症状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3]和其它细菌感染性腹泻一样,艰难梭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食用污染的食品、水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老年人、有免疫抑制或慢性疾病者为高危人群,一些正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危人群。[7]艰难梭菌感染(CDI)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由单一腹泻到中、重度感染。腹泻初期为水样便,后期可发展为脓血便。严重感染者伴有脱水、中毒性结肠炎和脓毒血症,粪便中可存有黏膜状物。[4]CDI采用免疫学方法或者分子诊断方法,从有临床症状病人的粪便标本中检测到细菌产生的毒素或毒素编码基因,用来辅助诊断。[3]治疗CDI的首要原则是尽可能停止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其次是口服有效治疗药物。内科治疗除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等有效药物外,其他药物还有非达霉素利福昔明、替加环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外科治疗包括结肠切除、结肠旷置回肠造瘘、保留结肠并万古霉素冲洗术等干预手术。对于复发性 CDI,进行粪便菌群移植治疗,其治愈率高达90%以上。[4]
CDI的预防比较困难,尚无防疫疫苗。医疗从业人员应重视手卫生并使用含氯消毒剂,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降低CDI的发病率。[3]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