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昌俊

日本物理学家
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日语:こしば まさとし),1926年9月19日生于日本本州岛港口城市丰桥。他因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先驱性贡献,包括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小柴昌俊还获得了德国总统奖、欧洲物理学会特奖、日本仁科纪念奖、朝日奖日本学士院奖、文化勋章、以色列沃尔夫奖等多项荣誉。2020年11月12日,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岁。[1]

生平

1926年9月19日,小柴昌俊出生于日本爱知县丰桥市。幼时曾梦想当军人或音乐家,但在12岁忽然罹患小儿麻痹症,其后遗症造成右臂残疾,致使梦想破灭。然而,就在他住院期间,导师送了他一本爱因斯坦的书,却使他从此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
小柴在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学专业,1955年取得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取得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朝永振一郎。1955年7月至1958年2月间,小柴担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助理。其后至1963年10月间担任东京大学助理教授,几经升迁,于1987年升为荣誉教授,并代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高能物理与宇宙辐射实验室主任。其后十年在日本私立东海大学任教。2002年10月,小柴与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东京大学理学系研究科于2005年设置“小柴厅”以纪念他的贡献。
小柴屡获殊荣的工作集中在中微子,这是长期使科学家感到困惑的亚原子粒子。 自1920年代以来的假说是因为核聚变反应使太阳发光,从而将氢转化成氦并释放能量。后来的理论计算表明,在这些反应必须释放无数的中微子,因此,地球必须暴露在不间断的太阳中微子之中。因为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所以只有一万亿分之一的中微子会停留在地球上。也因此,中性粒子被认为是无法检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