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损

林损
林损(1890年-1940年),原名林公铎,字公铎,别号攻渎,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现属温州市)。林损的主要著作包括《伦理正名论》《政理古微》《中庸通义》《老子通义》《辨墨》《中国文学讲授发端》《文学要略》《永嘉学派通论》等,其中多数作品未曾正式出版[1][2][3]

人物经历

林损早年跟随舅父陈黻宸学习,1907年随舅父前往广州进入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他在瑞安高等小学担任了一年的教师。1911年,林损前往上海,先后担任共和建设讨论会的文案工作以及《黄报》的编辑,期间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共同宣扬革命思想。随后,他北上北京,负责《新民日报》的笔政工作。1914年起,林损在北京大学担任预科讲师,两年后晋升为国文系教授,并与舅父陈黻宸、兄长林辛一同授课。他还兼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的教职。五四运动前后,林损与其他北大教授如黄离明等人一起,主张维护传统文化,反对白话文运动,他们成立了汉学研究会,并创办了《唯是学报》。在此期间,林损发表了《汉学存废问题》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27年春天,林损离开北京大学,转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第二年,他回到江南地区,在上海交通大学执教,并短暂访问了广州。1929年,林损再次返回北京大学,并兼任国史编纂处的编辑。1934年夏天,由于与文学院长胡适意见不合,林损离开了北京大学。同年秋天,他前往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6年秋季,林损又转至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损选择留在家乡瑞安,不再外出活动。1940年8月26日,林损因患肺病逝世,享年五十岁。瑞安和重庆两地均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布命令,表彰林损的贡献,称其为“性行英迈,学术湛深”的学者。张学良将军亲自题写了“人师、经师、国学大师”的挽联,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