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楼

清朝淮军将领
陈凤楼(1846-1905/1910),字修武、修五,是安徽省怀远县夹沟乡人。他的父母早逝,幼年时期以乞讨为生。在咸丰八年(1858年)时,他成为武童,投身军营,参加了攻击白莲池起义的战斗。在山东泗水和河南南阳马山口等地,他率军剿灭了大股捻军,多次获胜。由于他的表现,钦差大臣亲王僧格林沁奏保,免去了他的补把总职务,晋升为千总,并赏戴蓝[líng]。之后,他又在凤永肃清和收复蚌埠怀远县案中表现出色,得到了两江总督曾国藩安徽巡抚乔松年的奖励,免去了保守备职务,晋升为都司,并赏换花翎。根据不同的资料,陈凤楼的去世时间有所不同,一说是1905年,另一说是1910年,终年64岁。晚年他居住在怀远县文昌街。由于他在平定捻军和收复台湾等方面的功绩,被封为花翎记名提督,担任徐州总兵,赐予“克勇巴图鲁”勇号。[1][2][3]

人物生平

出身

陈凤楼,字修五。马昌华主编的《淮系人物列传》“淮系集团武职人员表”言其字为“修武”,盖属错误;按“修五”屡见于刘坤一李秉衡等函电,应确定无讹。其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晋京引见时呈递的履历中称“年五十七岁,系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人,由武童于咸丰八年投效军营,充当队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据此,知其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证诸《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载闰四月“乙亥,予故记名提督前江南徐州镇总兵陈凤楼……优恤,战功事迹,交国史馆立传。”故知1905年为其终年。
其籍贯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世居县南之鸽笼村,现划属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乡。(《潘集史话》:峻岳《徐州总兵陈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