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开元

古钱币的称谓
开元通宝”钱,这是很多人都以为是唐代唐玄宗李隆基铸造的年号钱,因为风流天子李隆基有个“开元”的年号,并且当时的“开元盛世”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开元通宝”钱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始铸的,它以“宝”字作为钱文,为后世铸钱所效仿,故而唐朝以后铸行的钱币多称“××通宝”、“××重宝”或“××元宝”之类。晚唐时均以铸造使用“开元通宝”钱为主,唐高祖以后各帝都铸有开元钱。

背景

唐代中期,由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唐王朝为应付巨大的军费开支,累变钱法,导致严重的“钱荒”。加之寺庙遍布,众多僧尼均依赖官府供给,财政负担沉重。至会昌年间,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诏令废灭天下佛教,拆废各地寺院,烧毁佛像等用以铸钱。淮南(今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以纪年号“会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这些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

种类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铸均于钱背增添地名,统称会昌开元。背文记有“昌、京(长安)、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襄(襄阳)、蓝(蓝田)、越(绍兴).、宣(宣城)、洪(南昌)、潭(长沙)、[yǎn](兖州)、润(镇江)、鄂(武汉)、平(昌黎)、兴(兴平)、梁(汉中)、广(广州)、梓(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丹(晋城)、永(零陵)等23种,“永”字铸量最少,次为“丹福平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