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冬面

一种日本面食
1
4
乌冬面(日文:うどん,英文:udon,在日文汉字中写为:饂飩),[1]又作乌龙,是以小麦为原料制造的日本面,最具日本特色的面条之一。[5]其特点在于口感、光泽和筋道,平滑的口感和下咽的润滑感是其特色;[2]其截面宽度有要求。[6]
乌冬面源自中国,于盛唐时期传入处于奈良时代的日本,平安时代发展起来。室町时代形成了现代乌冬面制作方法,江户时代《料理物语》记载了其制作。江户时代食摊繁荣使乌冬面普及,从都市传到乡村,成为日本日常饮食。乌冬面最初在大阪街头出现,但赞岐更著名。[7][1]
日本乌冬分干湿两大派,干的代表是稻庭乌冬,湿的代表有香川县赞岐乌冬群马县的水泽乌冬,为日本3大乌冬名物。[8]乌冬面反式脂肪酸为零、并且含有很多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5]

词源

乌冬面的日文汉字是“餛飩”,(其发音用罗马字写出来就是wudon),今日中国人根据它的发音翻译成“乌冬面”,这一中文名称源于台湾。“餛飩”这两个字是日本人自己造的,最初是写作“混沌”。最早出现在平安末期的《江家次第》一书上,但18世纪江户时代的伊势贞丈在《贞丈杂记》中认为当时应该是一种面粉做的有馅的团子状食品。“餛飩”这两字的形成,应该与中国馄饨有关,但是现在日本的“韫飩”,则是与馄饨大不相同的乌冬面。伊势贞丈认为它就是“切麦”,也就是“切面”,它的源头在中国南北朝(或者更早的汉朝)的“水引饼”。大概是在室町时代末期的16世纪,当初与索面(或写作素面)一起,构成了日本面条的两大基本形式。“餛飩”也就是我们现在翻译为“乌冬面”的,是一种较粗的面条,通常用作热汤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