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体裁

古代散文体裁
又叫“四六文”,这种文体,四字、六字句相间,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句式迁就,文中堆砌辞藻,常影响内容表达。唐朝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后,骈文逐渐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著名的有南朝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唐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刘禹锡写的《陋室铭》。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课本中出现的名篇有唐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清袁枚的《黄生借书说》。

古代奏议的一种,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之一。课本中出现的共有两篇,为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晋李密的《陈情表》。公元27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表明自己忠于蜀汉,匡扶汉室的决心。文中名句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陈情表》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