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鲨属由西奥多·尼古拉斯·吉尔(Theodore Nicholas Gill)在1865年命名,其属名“Isistius”源自埃及的光明女神伊西斯(Isis)。截至2025年2月[a],达摩鲨属有两个有效命名物种,分别为巴西达摩鲨(Isistius brasiliensis)和大齿达摩鲨(Isistius plutodus)。[3][9][10][13]达摩鲨属身体细长呈雪茄状,吻短钝,鼻孔有皮瓣,眼大椭圆,眼后有喷水孔,嘴短具吸附唇,鳃裂小无臀鳍,盾鳞方形扁平;胸鳍短,背鳍无棘靠后,鳍边半透明;上下颌齿差异大,上颌齿小窄。同时,也因不同物种而具有各自的特点。[14][15]达摩鲨属中的巴西达摩鲨栖息于全球热带和暖温带海洋流域,常见于北纬20°至南纬20°间,分布在大西洋、印度-太平洋、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等多地,温暖年份活动范围可远至加利福尼亚;同属的大齿达摩鲨较罕见,捕获地点零散,来自海洋上层60至200米水层,靠近陆地的大陆架等地。[13][15]在中国,达摩鲨属中的巴西达摩鲨分布于台湾省。[16]达摩鲨属以独特的捕食策略区别于其他物种。巴西达摩鲨用发光器作“诱饵”吸引大鱼,突袭时靠吸盘唇和上齿吸附,再旋转身体用下齿咬下曲奇饼状肉块;大齿达摩鲨则采用“横扫式”咬法,伤口更大更长,鲸类身上多数咬痕由它造成。[13][15]达摩鲨属物种虽会捕食有商业捕捞价值的鱼类,但损害轻微、影响有限。其因破坏潜艇令人困扰,又因体型小且长期栖息深海,在商业层面上并无显著经济价值。[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