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弥坚

砚弥坚
砚弥坚(1211-1289年),原名贤,字伯固,应城人,宋元时期的著名学者,被誉为一代名儒。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理学的传播和发展上[1]

人物经历

砚弥坚七岁时开始在黄氏家塾学习,十六岁时师从乡先生王景守,后者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砚弥坚在其指导下立志于事业。十八岁时,他又向袁州的刘仁卿学习议论,这为他后来的渊博学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队占领汉水地区时,砚弥坚因其名声被招至北方。两年后,元朝政府举行儒士考试,砚弥坚在西京(今山西大同)参加并成功入选。随后,他在真定县定居,专注于教学工作。他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广受学生欢迎。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砚弥坚被任命为国子监司业,并获得五品官职。他以其严格的自律和对学生的谆谆教导而闻名。砚弥坚的作品包括《郧城集》十卷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真理的追求。他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教育贡献

砚弥坚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曾预言自己的学生刘因将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刘因后来成为了元代重要的思想家,创立了“静修学派”。砚弥坚对刘因的影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