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锳-抖音百科
张锳[yīng](1791年-1856年),字右甫,又字春潭,出生于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嘉庆十八年(1813年)成为举人。1826年,张锳以大挑知县身份来到贵州,先后担任清平、安化、贵筑等州县的知县,以清正廉洁、勤政爱民著称,为当地政绩显著。1840年,张锳担任黎平知府。1845年,升任兴义府知府。1856年,张锳升任遵义府知府、贵西道道尹。不久后,他要求回到兴义府知府的职位。1855年,张锳晋升为贵东道道尹,次年在任内病逝。张锳以清明廉洁、勤政爱民的政绩,为贵州地方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1] 人物生平
张锳少时勤奋攻读,知识广博。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桃知县来黔,历任清平、安化、贵筑、威宁、古州诸州县官,以清明廉洁、勤于政事、兴学育人著有治绩,升黎平知府。二十一年(1841年)署兴义府知府,升遵义府知府、贵西道道尹,未久,要求还任兴义府知府。咸丰五年(1855年)升贵东道道尹,翌年病逝于任上。 张锳先后任兴义府知府10余年,培修招堤风景名胜,修葺[qì]“明十八先生”祠墓,开辟府城通广西的驿道,主修《兴义府志》,政绩卓著,尤以兴学育人受到社会广泛称赏。见府城珠泉书院破败不堪,便率先捐廉俸银1000两,倡导士绅捐银2000两,重建书院,并更名桅峰书院,所余银两用于修葺“明十八先生祠”和增建城乡义学。兴义府试院规格狭小,房屋倾圮[pǐ],张锳自捐廉俸银1000两,并向府属各州县劝捐银30800两,亲作规划设计,选派得力士绅管理,严格监督施工,一年多时间竣工,新试院规模宏阔,建筑精良,时称“甲于天下”。还用节余的银两为前来应试的学子添置一应用具,受到合府学子的称赞。桅峰书院藏书寡少,张锳一面将自己携带的书籍千余册献出,一面捐资、集资派人到贵阳、成都、广州等地购回一批书籍,使广大学子求知欲得到满足,知识面扩大。 张锳经常训示随其到兴义府求学的子侄张之洞、张之渊、张之清,要求他们不能沾染纨绔习气,要与府学诸生友善、互学。在张锳的不懈努力下,兴义府学风兴盛,培养出一批人才。10余年间,考取举人20余名、贡生8名、进士2名,比较知名的有官到内阁学士的景其浚、诗人张国华、书院山长贵天乙等人,民间称为“旷古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