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昀

南宋第五位皇帝
宋理宗赵[yún](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别名赵乌孙,赵与莒,在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出生,后被宁宗赐名赵贵诚,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即位,父亲赵希瓐,追封为荣王,母亲全氏。[1]
赵昀即位的前十年朝政由奸相史弥远独揽,史弥远矫诏废掉宋宁宗所立的皇子济王赵竑(hóng),赵昀才得以顺利即位。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死,赵昀结束了他的“十年无为史”,亲政初期进行了“端平更化”,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端平元年(1234年),赵昀履行与蒙古军盟约联合灭金,还企图一举收回河南及三京之地,但以失败告终。次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宋朝违背盟约为借口,全面进攻南宋宋蒙战争爆发。他亲政之初,尚想有所作为,但不久就暴露了他的昏庸。他信任宦官,尊奉道教,对外戚、后宫赏赐无度,热衷于宫室的营造,又怠于政事,沉溺女色,使得政治更加腐败,剥削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对蒙战争的节节失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2][3][4][5][6]
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今杭州)驾崩,在位四十一年,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1][4]
对于宋理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宋代人一般评价较高,如马廷鸾说:“远几仁祖,视民若保”,“时和屡格,敌难坐消。”但到了明清时期,宋理宗则成了昏君的代表,如刘子健说:“南宋虽然没有暴君,而从孝宗以下,多半昏庸,最大的例证是理宗。”[7][8]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