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

北宋初年宰相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后梁龙德二年(922年)生于幽州[]县(今北京城西南),[1]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2]五代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节度使[a]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b][3]同州宋州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4]太祖赵匡[yìn]认为他是个奇才,[5]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c],并担当枢密直学士。[6]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d]平章事[e]、集贤殿大学士[7]任宰相,[8]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端拱元年(988),赵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赵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赵普建议,对人采取[]政策[f]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赵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9]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10]宋太宗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赵普为韩王。次年,又诏赵普配[xiǎng]太祖庙[11]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12]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13]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