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论起源于19世纪关于实数域的扩张与分类,以及戴德金(Dedekind)、哈密顿(Hamilton)等人对超复数系的建立和研究。[3]在19世纪之前,高次互反律一直占据着数论的核心,其中关键的是唯一因子分解问题。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英语: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2]在1829和1831年的两篇文章中阐述了双二次互反律,随后在1832年,高斯为解决四次互反律问题,引进了高斯整数(或复整数),由全部高斯整数构成的集合是高斯整环。之 后,二次代数整数环和分圆整数环相继出现。1844年,库默尔(Kummer)在高斯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引进理想数的概念,实现了唯一因子分解,解决了高次互反律的问题。1871年,戴德金引进理想,理想成为一种集合和计算对象 ,是代数整数环中的特殊的子环。在环论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是代数数域和代数函数域中的整数环以及多项式环,数学家埃米·诺特(Emmy Noether)[17]在1921年发表的论文《环中的理想论》(Idealtheorie in Ringbereichen)中将唯一因子分解理论从多项式环、代数数域以及代数函数域的整环扩展并抽象,得出带有升链条件的抽象的交换环,称为诺特环。[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