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洛镇

北洛镇
北洛镇隶属于山东省寿光,位于寿光北6公里,于化龙镇、上口镇田柳镇接界。全镇国土总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

正文

199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22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6元,比上年增加482元;农村储蓄余额9100万元,农民人均存款3000元。1995年跨入“全省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0强乡镇”行列。农业产业化形成新格局。生产布局日趋合理,199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3亿元。粮食平均亩产1180公斤,总产2894.6万公斤;蔬菜大棚发展到53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年产各类鲜菜1.2亿公斤,收入1.1亿元;果品面积达1.2万亩,已有6000亩进入盛果期,总产量1500万公斤,收入2500万元;肉类总产4500吨,禽蛋总产1450吨,实现畜牧业收入5789万元。镇村工业上管并重,工业生产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全镇现有企业130有家,其中,镇办企业7家,已组建成乐哈实业总公司、源通实业总公司、齿轮箱厂、水磨石厂4家集生产、加工、经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集团。1995年,镇村企业完成产值3.8亿元,实现利税2702万元;其中,镇办企业完成产值1.8亿元,利税329万元。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先后投资2500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道路、水电及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各项配套设施齐全,镇区街道硬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形成了现代化小城镇的雏形。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199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280万元,比上年增长48%;个体私营户发展到457家,从业人员965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现有各类学校23处,在校生5554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镇第一初级中学是寿光市第一处省级规范化学校;镇医院医疗设施齐全,防病治病能力大为增强,村村建有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先后被省教委、省科委、国家民政部分别授予“基础教育先进乡镇”、“科技示范乡镇”、“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等称号。
北洛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大搞龙头企业建设、基地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形成了粮、菜、果、牧四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大农业格局,粮经比例由1991年的6∶4调为5∶5。粮食生产。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从提高单产水平入手,加大科技、水肥投入,引进优良品种,推行“两改”措施、配方施肥和精播技术,1995年全镇2.5万亩粮田小麦单产达529公斤,粮食亩产达到1180公斤,实现了“双千田”。蔬菜生产。以发展冬暖式大棚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狠抓管理和销售两大环节,蔬菜规模效益大幅度提高。到1995年,大棚总数达到了5219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全年总产11236万公斤,收入1.1亿元。果品生产。全镇果园面积1.2万亩,到1995年,已有8000亩进入盛果期,总产量1500万公斤,总收入2250万元。在果树管理上,积极引导果农狠抓了早、中期管理,推广高接换头。同时,应用疏花、疏枝、疏果以及环剥、喷施PP333等实用技术,提高了果品的产量和质量。在果品销售上,强化服务功能,集中专门领导和得力人员,搞好销售工作。特别是尚家庄临泽、代家3村兴办果品购销服务站,极大地方便了果农。畜牧业生产。从抓饲养大户入手,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以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场为龙头,以养鸡、养猪为重点,推进了畜牧业的大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南孙云子村为中心的100万只蛋鸡饲养区;以刘家、范家庄西村等村为中心的100万只肉鸡饲养区和以安家庄、垒村等村为中心的万头良种猪饲养区。1995年,实现肉类总产4500吨,禽蛋总产2700吨,实现收入6000万元。
工业。全镇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规模,强化管理,镇村企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家具制作、建筑建材、石油化工、玻璃纤维、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产品技术含量高,辐射面广,深受用户青睐。1995年,镇村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8亿元,实现利税2702万元,其中镇办企业完成产值1.8亿元,实现利税329万元。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初具规模。镇区建设方面,建起了十几座楼房,镇府街和二号市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目前,镇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35%,道路、水电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规划建设布局合理,镇区道路硬化率100%,已初步形成现代化小城镇的雏形。村庄建设方面,26个村共新修高标准大街32条,25公里,建高标准民房600余栋,大多数村完成了村庄规划。修高标准沙子路80华里,安装路灯130盏,实现了多数村路为柏油路,镇村面貌焕然一新。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开始崛起。目前,镇区个体工商户达457家,从业人员965人,实现利税30多万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280万元,使一、二、三产业基本趋向协调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镇现有各类学校23处,在校师生5554人,在全市率先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镇第一初中是寿光市第一处省级规范化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初中升学率均达100%,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茅。镇医院医疗设施较全,防病治病能力大为增强。村村建立卫生室,甲级卫生室达到了100%。加强了药品市场管理,试行了镇办合作医疗。始建于1981年的市精神病防治院建在该镇,累计收治精神病患者3450人,治愈好转率达97%以上。全镇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全镇85%的群众办理了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投保金达到70多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该镇先后被省教委、省科委、国家民政部授予“基础教育先进乡镇”、“科技示范乡镇”、“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