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因

美国哲学家
威拉德·范·奥曼·[kuǎi]因(英文: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年6月25日-2000年12月25日),美国的分析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1],同时也极受争议。他以彻底的经验论为出发点,站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立场,把哲学视为自然科学内在不可分的一部分。他的论著挑战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石,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研究中地位,高举了自然主义的大旗,对二十世纪至今的分析哲学的发展举足轻重。[2]
蒯因于1908年6月25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市的一个商人之家。1930年,蒯因获得了奥伯林学院数学学士学位。1932年,蒯因获得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他被任命为哈佛大学初级研究员。1932-33学年,他获得了谢尔顿奖学金,前往欧洲旅行。二战期间,蒯因在美国海军服役,担任军事情报职务,在华盛顿大西洋反潜艇无线电情报处工作。1945年下半年,蒯因作为少校结束在海军的服役。1956年起,蒯因在哈佛任教。在这期间,他和哈佛的同事希拉里·普特南发展了蒯因-普特南不可或缺性论证,主张数学实体具有实在性。1964-1965年,蒯因是卫斯理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0年,蒯因获得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人文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圣诞节,蒯因病逝。[3][4]
蒯因留下了大量的哲学论文和论著,如《论何物存在》在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著名的本体论承诺格言“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抨击了分析-综合的传统区分和还原论,攻击了当时流行的逻辑实证主义的重要观点,提倡语义整体论;《语词和对象》讨论了“感官刺激-语言-知识”的关系,倡导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在经验论方面,蒯因只承认目前最好的科学理论所必须预设的实体,主张“科学的哲学就已经是哲学了”,发展出了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在实用主义方面,蒯因以对语言习得的行为主义描述和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而闻名。在现代数理逻辑方面,蒯因坚持一阶逻辑是唯一可用的逻辑工具,发展了自己的数学和集合论体系,被称为“新基础”。蒯因的研究为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重要的哲学讨论确定了议题,以致于分析传统的哲学工作者如果是赞成或反对,都无法忽视他在相关议题上的论点。[4][5]

人物生平

年少时期(1908-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