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a]娘惹(Baba and Nyonya[b]),又被称帕拉纳、土生华人,是一支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土生华人群体。[1]其主要分布于马六甲海峡地区,包括马六甲、槟榔屿(槟城)和新加坡都有峇峇娘惹群体[2]。峇峇娘惹族群的语言,也被称为峇峇马来语(Baba Malay),但是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字,主要还是应用的中文和英文为主体[3][4][5]。峇峇娘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一些明朝后裔选择留在东南亚地区,包括满刺伽(今马六甲)、满者自夷国(今印尼)和室利佛逝国(今新加坡),与当地女性通婚。这个群体的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被称为娘惹。[6][7][8] 这个独特的华人次族群也被称为土生华人(Peranakan),以区别于那些直接从中国移民来的新客华人(Singkek)。在19世纪初英属海峡殖民地时代,他们又被称为海峡土生华人或峇峇华人和海峡侨生。由于多种变迁,真正具有峇峇和娘惹血统的人已经非常稀少,现今,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很难再找到峇峇和娘惹的痕迹[2][9][10]同时,峇峇娘惹又受到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与家庭传承的中国传 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峇峇娘惹文化已开始被重视并加以保护。[11][12][13][14]。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中,峇峇娘惹族群以其独特的文化适应和融合能力脱颖而出。他们不仅保留了华人文化的核心,还将马来文化和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创造了多元文化的独特形态。峇峇马来语、娘惹美食、娘惹服饰等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族群的跨文化适应力和融合力。这一独特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峇峇娘惹的生活,还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文化多样性和珍贵的历史价值。[2] 族称由来
峇峇(福建话“爸爸”;白话字:bā-bā)一词源自波斯语对男性长者的敬称,经印度斯坦语和马来语传入,“峇”字是山与合两个字的组合,其中山便指的是当地的原住民。而峇峇意味着混合了华人和马来女性血统的男性。娘惹(nō͘-niâ)来自福建话里的“娘奶”(奶,福建话lé,广东话naai5)起初是对女性的尊称,类似于小姐或夫人的意思,后来,这个词被特指混合了华人和马来人血统的女性。峇峇娘惹也是福建话里的爸爸妈妈,后来用于专指土生华人[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