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彻

清朝天文学家
李明彻(1751年——1832年)字大纲,又字飞云,号青来,广东番禺人。清朝道士、学者。其自幼聪慧,过目成诵,被人们视为日后的栋梁之才。是“在近现代历史上,广州道教界在社会上最有名望”的人之一,入选109名岭南先贤之一。其著作《圜天图说》、《圜天图说续编》,《清史稿》和《广东通志》的“艺文”有记载,并被全文收入《藏外道书》及《四库未收书辑刊》。

人物生平

李明彻自幼聪慧,过目成诵,被人们视为日后的栋梁之才。但李明彻并不热衷功名,而喜欢与出家人交往。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前往罗浮山冲虚观拜师入道,刻苦钻研道学,孜孜不倦,功诣深厚。希望出家为道士,得到名师指点。但他并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只得拜道士衣冠而回。后来有传言许真君在南昌龙沙出现,天下文人、道士都去观看。李明彻也去了龙沙,结果失望而归。回到故乡后,他便终日学习道法,并研究天文。少年时曾入道观当道士,其间,除受教于道教学说外,还攻读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成年后,又对已传入国内的西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曾赴澳门向外国传教士学习观察天象推算地理测绘法和三角几何学。自此,他与天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明彻精通天文、地理,还擅长绘画,除国画之外,他对当时鲜为人知的西洋油画也很在行。为了糊口,李明彻常将洋画出卖,小有名气。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两广总督打算以洋画进贡朝廷,四处访求画家,大家都推荐李明彻。李明彻不负众望完成了使命,还随贡船来到京师,拜访了钦天监,得到钦天监官员的传授,学问大进。回到广东后,因澳门为外国人士会集之处,通晓翻译的人多,李明彻又来到澳门与欧洲人研究天文、地理,后来根据自己长期的观测、收集和研究所积累的资料,执笔写成了中国天文历史上极其珍贵的《圜天图说》三卷、续编两卷。全书论述了对太阳系星球位置及对日蚀、月蚀成因、地球昼夜节气变化的测定之法,并对自然现象作了探讨。这是一部广东地区最早撰成的关于天文学的著作,揉合了中西方天文学的精粹。由于其资料翔实、论述精确,该书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