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泐

中国古代的明僧
明僧(一三一八至一三九一)。字季潭,临海(今浙江临海)人,俗姓周。[1]寓意词章,尤精隶古,虞文靖、黄文献、张潞公皆推重为方外交。洪武初诏举高行沙门,高居其首。卒年七十四。

人物事件

[](1318~1391年),字季潭,别号全室,俗姓周,临海人。其父母早亡,寄食邻里。八岁时趋临海天宁寺(即今龙兴寺出家,十四剃度,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师从大欣笑隐,大欣试以《心经》,宗泐出口成诵,遂为之授具足戒。此后居净慈数载,其间“博咨经典,精求义蕴,律论藏,备尽厥旨”。大欣累主名刹大寺,宗泐均追随左右。大欣死后,遂回归故里,隐居云岭、紫[tuò]岭和天宁寺诸处。道法益盛,声名日隆。元末,应杭州僧众坚请,出主中天竺万寿永[zuò]寺。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江南有道僧人,应召称旨,住天界寺。五年(1372年),朝廷建广荐法会蒋山太平兴国寺,受命升座说法。九年(1376年)春,明太祖命“育发以官之”,宗泐表示不愿为官,希望终老释门。太祖从之,御制《免官说》以赐。后同杭州演福教寺住持、天台宗高僧[]注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等,颁行全国。

个人作品

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高僧觉原慧昙未能完成西行的情况下,宗泐两度应命出使西域,“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经时五年,“往返十有四万余程”,一路备历艰辛险阻。途中创作的《陇头水》一诗,充分流露出离情别意之苦,乡井思绪之慨:“陇树苍苍陇阪长,征人陇上回望乡。停车立马不能去,况复陇水惊断肠。谁言此水源无极,尽是征人流泪织。拔剑砍断令不流,莫教惹连征人愁。水声不断愁还起,泪下还滴东流水。封水和泪付东流,为我殷勤历乡里”。洪武十五年(1382年)终于取得了《庄严宝王》、《文殊》、《真空名义》等经。同时携回了洪武三年(1370年)出使西域,而卒于斯里兰卡的僧人—同为台州一脉的觉原慧昙的遗衣。归国后乃授僧录右善世,仍住天界寺。又奉诏作《赞佛乐章》八曲,分别为善世曲、昭信曲、近慈曲、法喜曲、禅悦曲、遍应曲、妙济曲和善成曲等。并经常出入内庭开怀论道,与明太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朱元璋的赐诗中,有“泐翁此去问谁禅,朝夕常思在月前”之句。宗泐则以“奉诏归来第一禅,礼官引拜玉阶前。恩光更觉今朝重,圣量都忘旧日[qiān]。凤阁钟声催晓旭,龙池柳色弄晴烟。有怀报效暂无地,智水频浇道种田”回应。因参与朝政较多,为权臣所忌,因好友来复法师被座下弟子时释智聪诬陷牵扯胡惟庸案获罪而牵连宗泐。有司奏拟极刑,太祖下旨免死,遂离开天界寺,退居安徽凤阳槎椰峰。其间一度住持水西寺朱元璋亲书“寂寞观明月,逍遥对白云(宗泐诗句),汝其行哉”法书相赠。旋回台州,出主黄岩觉慈寺。十九年(1386年),复又诏住天界寺。时人誉之“于内圣外王之略,无不毕备”。不久,退居江浦石佛寺。二十四年(1391年)卒于寺,享年74岁。学士宋濂赞其像曰,“笑隐(大欣)之子,晦机(元熙)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证大智慧”,“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