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

引起戊型肝炎的病原体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指一种主要侵犯肝脏并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HEV曾归类于杯状病毒科,但基因分析的结果表明其不同于杯状病毒,因此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其归类为戊肝病毒科(Hepeviridae)戊肝病毒属(Hepevirus),是戊型肝炎的病原体。1989年,美国学者Reyes等成功地克隆了HEV基因组,并将其正式命名为HEV。[1]
HEV病毒呈球状,无包膜,平均直径为32~34nm,表面有锯齿状刻缺和突起,形似杯状。HE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HEV感染者及猪等均可从粪便排出HEV,污染水源、食物和周围环境而发生传播[1]。该病毒感染后临床表现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发展为重症肝炎可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上升大于正常值I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3]。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是用ELISA检查血清中的抗HEV IgM或IgG,抗HEV IgM出现早,消失快,可作为早期现症病人的诊断依据[1]。HEV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合理饮食,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3]。接种疫苗是预防HEV感染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2012年,世界首支戊型肝炎疫苗在中国研制成功[1]
印度次大陆是戊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中国为地方性流行区,全国各地均有戊型肝炎发生。1986年,中国新疆南部发生戊型肝炎大流行,约12万人发病,700余人死亡,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流行。[1]

发现与命名

前苏联学者Balayan等于1983年用免疫电镜技术(1EM)从一名经口感染的志愿者粪便中检测到一种直径为27~30nm病毒颗粒,并用其感染狨猴获得成功,因而认为该病毒颗粒是引起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此后,美国印度缅甸和中国等学者也先后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该病毒。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该病毒的基因克隆,并正式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 E)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