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E),简称:戊型肝炎,[1]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2]主要经粪便排出HEV,污 染水源、食物和周围环境而发生传播。[1]全球每年约发生2000万例HEV感染,其中约有330万戊型肝炎病例,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HEV感染造成约4.4万例死亡,占病毒性肝炎死亡病例的3.3%。202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戊型肝炎发病率为1.3558/10万,病死率为0.0009/10万。该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4]
1983年,苏联学者Balayan等用免疫电镜技术(immune electron microscopy,IEM)从一名经口感染的志愿者粪便中检测到一种直径为27~30nm病毒颗粒,并用其感染狨猴获得成功,因而认为该病毒颗粒是引起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该病毒的基因克隆,并正式将此型病毒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