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
1
4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简称为JWST),由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加拿大国家航天局联合研发,于1996年启动,2021年12月完成发射,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1][2][3]
科学家们为克服大气的干扰,将望远镜安置在地球轨道上,最早部署的是哈勃太空望远镜[6]后由新一代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接替它的工作,韦伯望远镜项目启动于1996年,[1]2010年4月,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通过了关键任务设计审查。2011年,韦伯望远镜项目进入最终设计和制造阶段。2016年11月,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完成最终建造工作。2021年5月,其完成了所有试验工作,并被封闭起来。2021年10月,其抵达库鲁欧洲航天发射中心[7]2021年12月25日7时20分(美东时间),在发射延迟数年后,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从欧洲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2022年1月24日顺利进入围绕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的运行轨道。[3]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总耗资约 100 亿美元,比哈勃望远镜大六倍,设计能观测到 135 亿年前的宇宙[8]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主要由三个部件组成:光学望远镜(OTE)、太空舱组件以及综合科学工具指令舱(ISIM)。[5]2022年7月中旬,韦伯空间望远镜正式开始工作,拍摄第一批用于科学研究的照片。2022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拍摄的首批图像成果。该批五张图像涵盖深空星系团、致密星系群、弥漫星云以及系外行星等天文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2]9月,韦伯望远镜对质量是地球8.6倍的系外行星K2-18 b进行了一项新的调查,发现了包括甲烷二氧化碳在内的含碳分子的存在。[9]
韦伯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发回高质量红外图像,助力人类深入探索宇宙并提高对星系的起源和演化、恒星诞生、行星形成等过程的理解。[10]其代表着人类深邃[suì]的好奇心,使人类能够不畏艰辛,带领人类观看未曾一见的隐秘世界,为整个人类的科学认知贡献力量。[5]

命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