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

智顗、灌顶所著的书籍
《摩诃止观》原名《圆顿止观》,是中国佛教著作,是天台宗的基本理论著作之一,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天台三大部”。[1][2][3]
《摩诃止观》,十卷(一作二十卷)。智顗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讲出,弟子灌顶笔录成书。据天台宗九祖湛然称,此书前后有三本:初本二十卷,第二本十卷,第三本即现行本十卷。《摩诃止观》分序分和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灌顶略述写作缘起,其中包括师资传承和3种止观法门。其中师资传承又分金口和今师两部分,前者印度,后者中土。在今师部分,尤其突出了慧文、慧思到智的思想继承情况,论述渐次、不定和圆顿3种止观之意。[1][2][3]
据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载,《摩诃止观》前后共有3个版本:第一本20卷,第二本10卷,皆题《圆顿止观》,已佚;第三本即是现存本,是第二本(广本)的再治本,虽过去有人称其为略本,但实乃最后定本。[1][2][3]

介绍

《摩诃止观》全书分作序分、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记录者灌顶略说本书的缘起,正说分是智顗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记录。略说缘其中,先叙述本书的说主、说时、说处及其概况,次叙述关于圆顿止观法门的师资传承,其中又分作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远从佛世尊经过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乃至马鸣龙树、提平等脉脉相传,到第二十四世师子遇害而法统绝。今师相承是指北齐时代(550~577)的慧文禅师,依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的文,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后来把这个法门传授南岳慧思,意思把它和《法华经》相结合而构成他的实相论,双弘定慧二门。智顗师事慧思,传受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其中《摩诃止观》便是发挥他自己的观行体系,显示圆顿止观法门的深旨,行解双远,最为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