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法言

汉代扬雄的著作
法言》是西汉末年扬雄模仿《论语》所著的一部儒家经学作品,采用语录体的形式,约2万字。《法言》之名本于《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以及《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法言”二字意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准则之言,对事物的是非给予论断的评判之言。其内容广泛,从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到文学、艺术、科学、军事乃至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学派、文献等,几乎都有所论述。[1]《法言》的版本,在历史上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系统是李轨注的十三卷本;另一个系统是司马光、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等五人合注的“五臣注本”,共十卷。[2]
西汉末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由于土地兼并,徭役繁重,生产不时,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地主阶级内部各阶层和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西汉皇朝的统治思想——以董仲舒和谶纬之学为代表的神学唯心主义,也经历了通过畸形的扩张泛滥而逐步向自身反面转化的过程。这种思想不仅对被统治的农民阶级逐渐丧失了控制威慑作用,而且也逐渐丧失了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功能。在这种背景下,扬雄决定写《法言》这本书,企图通过对旧思想的改造,为地主阶级制造出一套新的统治思想,以维持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旨在重新确立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批判诸子学说,弘扬儒道,应对当时的儒学危机。[1]
《法言》以孔门思想为宗旨,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精华,将道、德、仁、义、礼与宇宙生命齐等,使“仁义道德”成为儒学概念,其推崇经典、尊崇孔孟,大大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法言》以“修身说”建立了“纯儒学”体系,开创了宋明心性之学的先河。此外,书中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理性精神的重要性,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并启发了东汉以后的一些思想家。[3][4]总体而言,《法言》一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哲学、伦理学和社会治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5][6]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评价:《法言》的观点皆是出于扬雄自己的认识所及,而不是象许多西汉人的著作,多来自辗转抄袭,这在西汉的著作体裁中,也有划时代的意义。[7]

作者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属四川成都)人,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扬雄是周代伯侨的后裔,本居住于扬地,后辗转到蜀郡郫县,五代单传,家中以养蚕为生。扬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字词的解释,不喜欢研究章句。汉代盛行察举制度,高门大族子弟多是通过这条路登上政治舞台的,但这要在地方上有势力,和地方官有交情。这些条件扬雄谁都不具备所以最后只有自己跑到京师去,靠文章乞人赏识。扬雄先是在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属下任门下吏,此后受同乡杨庄推荐,跟随汉成帝左右,先后创作《甘泉赋》《河东赋》等,讽谏汉成帝,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扬雄不依附权贵,因此在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三朝都没有得到升迁。王莽代汉以后,扬雄才"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但仍然是个闲职,没有担任实际行使权力的职务。天凤五年(公元18年)扬雄逝世,享年71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