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可可脂

一类能迅速熔化的人造硬脂
代可可脂,是一类能迅速融化的人造硬脂,其三甘[zhǐ]的组成与天然可可脂完全不同,由代可可脂制成的巧克力产品表面光泽良好,保持性长,入口无油腻感,不会因温度差异产生表面霜化。[2]
代可可脂(CBR)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月桂酸型(简称CBS);另一类是非月桂酸型,亦称反式酸型,即以植物油为原料,经选择性氢化和分提工艺制得的油脂(常称CBR);还有一类为对称双饱和和一单烯酸三甘酯型,简称类可可脂(CBE)。[1]代可可脂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可应用于巧克力、糖果、糕点、面包、饼干、冷冻食品等产品中。[3]
代可可脂中含有大量高度饱和的脂肪酸[4]脂肪酸主要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5]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固态,而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态。[6]代可可脂是对棕榈仁油、大豆油棉籽米糠油,通过氢化或选择性氢化成硬脂,再用熔剂结晶提取其物理性能近似于天然可可脂部分,经脱催化剂和脱臭处理制得,其中含有极高量的反式脂肪[7]能导致心血管疾病、损害人们的认知功能、诱发肿瘤等疾病。[8]代可可脂口感较差,没有香味,通常溶点要比可可脂高一些。[9]

诞生过程

天然可可脂(简称CB)是以可可豆为原料,经过清选,去皮,压榨等一系列工序制得油脂。由于这种油脂具有风味好,不易氧化并不被脂解酶分解,加工巧克力时粘度适宜,易于调合和成型等优点,因而它是制取优良巧克力不可缺少一项油脂成分。但因该油脂货源不足,价格昂贵,给予巧克力制造厂商很大困难。每吨可可脂3000英磅上升到80年代中期4700英磅,相当于当时菜籽、大豆和徐桐油10—15倍,为解决供需矛盾,自1949年N.W.Zeels等人首先用花生油经选择性氢化制得代可可脂并取得专利以来致十年间,在研制可可脂代用品,无论从生产技术,原料来源以及产品性能等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许多国家研制成功多种牌号的代可可脂和类可可脂。如英国Cobeline,Chocline,瑞士生产Calvatta,荷兰生产Coati-clextra,日本生产Fantem100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