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
中医热证范畴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
热证
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
内火
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
口角糜烂
、尿黄、牙痛、
咽喉痛
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一般认为“火”可以分为“
实火
”和“
虚火
”两大类,临床常见的“上火”类型有“心火”和“
肝火
”。解决方法是“去火”,即中医的清热泻火法,可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消肿药物,也可用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疗法。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品。
病因
“上火”从中医理论看,认为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就会出现阳盛阴衰的热证证候。一般认为实火(实热)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而精神过度刺激、
脏腑
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实火内盛。
虚火
(
虚热
)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阴血虚损而生
内热
,内热进而化虚火。“上火”(
热证
)的病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①外感火热之邪;②寒邪入里化热;③
七情
过激,郁而化热;④饮食不节,积久化热;⑤房室劳伤,劫夺阴津。
临床表现
“上火”(热证)的临床表现有轻有重,常见的重症如
中暑
,多在处于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时间过长所致,可出现发热,甚至
昏迷
,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证。而通常所说的“上火”一般比较轻,多属于中医热证的轻症,如不伴有全身热性症状的眼睛红肿、
口角糜烂
、尿黄、牙痛、
咽喉痛
等 。这种情况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如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易从内生火。
实火
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口唇干裂、
口苦
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
牙龈出血
、鼻
衄
[
nǜ
]
出血、
耳鸣
耳聋、
疖
[
jiē
]
疮乍起、身热烦躁、尿少便秘、尿血
便血
、舌红苔黄、脉数。
虚火
临床表现: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可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型。阴虚火旺多表现为
潮热
盗汗
、形体
消瘦
、口燥咽干、
五心烦热
、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细数。气虚火旺常见症状有全身低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
临床常见的“上火”类型:
1.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
低热
、盗汗、心烦、
口干
等;
实火
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
牙龈肿痛
、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2.
肺火
主要表现为
干咳
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3.
胃火
分虚实两种,
虚火
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
上腹不适
、口干
口苦
、大便干硬、
舌苔
黄腻。
4.
肝火
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5.肾火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
耳鸣
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
五心烦热
、形体
消瘦
、腰腿酸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