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安-抖音百科
陶安(1315年~1368年)是明朝初期的政治人物,字主敬,出生于安徽马鞍山当涂。他年少聪慧,熟读历史,尤其擅长《易经》。[1]在元朝至正年间,他中举江浙乡试,后授明道书院山长,但避难返乡。朱元璋攻破太平后,他与李习等人带领父老乡亲迎接。后留任为幕府,授左司员外郎。随后,他跟随攻破集庆后,晋升为郎中。当时,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归顺时,朱元璋问陶安他们如何,陶安回答道:“我的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理才能不如章溢、叶琛。”朱元璋认为他非常谦让。后来,他被任命为黄州知州,减免税役,使百姓安居乐业。但因事贬任桐城知县,后移任饶州知州。当时,陈友定攻伐饶州,他率兵固守,后援兵到退敌。当时几位大将要屠杀跟随逆贼的百姓,陶安制止,后得朱元璋赞赏,当地民众为他立生祠。洪武元年,朱元璋命他修国史,并赐他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但有御史弹劾他隐瞒过错,朱元璋大怒,立刻罢免该御史。后命他担任江西行省参政,在任上政绩显著。他死于任上,在病危时仍上书谈时务。朱元璋为他写祭文,并追封姑孰郡公。[2][3]陶安的子陶晟任浙江按察使,但因涉嫌贪污被诛杀。 生平简介
生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卒于明太祖洪武癸卯年,年五十九岁(据明太祖实录之35卷记载)。六岁丧父,矢志读书,日记千言,敏悟异常。稍长,投师李习兄弟,博览群书,尤深于《易》。元至正四年(1344年),中浙江乡试,八年,授明道书院山长。十四年冬归省,避乱居家。 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渡江至当涂,陶安偕李习及乡里父老迎谒[yè],即被召见。陶安向朱元璋献议:“海内鼎沸,豪杰并争,明公(指朱元璋)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问他:“吾欲取金陵如何?”陶安说:“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朱元璋从其言,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不久朱元璋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历史上以金陵著称),授陶安为兴国翼元帅府史令。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称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任陶安为左司郎中。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欲任用刘基、宋濂、章谥、叶琛等名士,问陶安对这四人的看法,陶安称:“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谥、琛。”其廉让精神深入朱元璋赞赏。时黄州刚克,需要得力人才镇守,朱元璋派陶安前往。陶安一到任,就宽租减役,深入百姓拥护。旋又转任饶州,正当征伐,军需紧迫,陶安谕劝民众,踊跃捐输,保证了粮草供给。时福建陈友定聚兵袭城,陶安召集官民,晓以大义,率之固守,终于等到援兵到来,匪乱平定。嗣后,陶安又将所有胁从者释放,其宽大胸怀与仁释远见,受到朱元璋赐诗褒扬。次年陶安入朝,再被派往饶州镇守。因饶地多战乱,土瘠民困,陶安请求豁免了那里的军供,休养生息,留下德政。当地人民深感恩德,建生祠供奉,还流传民谣赞他:“千里榛芜,侯来之初;万姓耕辟,侯来之日。”“湖水悠悠,侯泽之流;湖水有塞,我思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