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

五代十国南唐时名臣
韩熙载(902年-970年),五代十国南唐的大臣、文人,字叔言。其祖籍为南阳(今属河南),因其父亲韩光嗣任唐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举家迁往齐州,史籍中多称韩熙载为北海(今属山东)人。[1][2]
韩熙载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登进士第,在他还未受官时,因父亲参与兵变且为明宗所杀,不得不南奔杨吴。南下后,他以《江北行止》慷慨述志,但未得到重用,只被外放到滁、和、常三州等地任从事。[1][2]937年,南唐烈祖[biàn]建立南唐,韩熙载回到金陵,任秘书郎,掌太子东宫文翰,每日与太子李璟在一起谈论诗书文章。[4][5]943年,元宗李璟即位,韩熙载被任命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即可与五品官员一样穿绯袍。[4][1][5]947年,契丹大军南下攻打后晋,韩熙载立即疏请出兵,以恢复故唐领土。但因南唐兵陷福建,该建议未被采纳。在伐闽兵败后,韩熙载建议严惩相关人员,此举触犯了宋齐丘一党的利益,最终导致他被贬至和州任司士参军[1][2]此后,韩熙载又调任宣州节度推官,再重任虞部员外郎,升任虞部郎中、史馆修撰并赐紫,不久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3]958年,韩熙载提出改建铁钱的动议,被授户部侍郎、充铸钱使,铸造了“永通泉货”“唐国通宝”。[1]961年,南唐后主李煜即位,韩熙载改任吏部侍郎,兼修国史。同年,韩熙载受命出使大宋。后因铁钱使用问题,他与宰相严续争辩于朝堂,被李煜贬为秘书监[1][4]不到一年,他便复任吏部侍郎,后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之后又因其放纵声色,被人弹劾,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在韩熙载改过后,他又复任兵部尚书。[3]968年,韩熙载因《格言》五卷,得李煜手诏嘉纳,任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这是他所任的最高官职。[3][4]970年七月二十七日(农历),韩熙载去世,李煜追封其为右仆射平章事,谥“文靖”。[3]
在政治方面,韩熙载为维护南唐正统和政权做出了努力,其对南唐初期典章制度的完善和后期货币的改革有很大的贡献。[6]但随着南唐覆亡之势渐显,他消极怠倦的心态日渐显现。其晚年夜宴玩乐的场景被南唐画家、翰林待诏顾闳中绘成了《韩熙载夜宴图》。[1][2]在文学方面,韩熙载长于剧谈,又审音能舞,还擅长书法。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陆游誉之为“当时风流之冠”。其所作制[gào]典雅,人称“有元和之风”,与徐铉并称“韩徐”。江左称韩熙载为“韩夫子”、“神仙中人”。[7]其著有《格言》5卷、《格言后述》3卷、《拟议集》15卷、《定居集》2卷等。[1]

人物生平

家世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