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存疑

易经存疑
林希元所撰对《易经》的解释之作。

易经

希元,字[mào]贞,号次崖,同安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嘉靖时,以议狱事被论,弃官归。后起为寺正,因辽东兵变[zhé]钦州,后又[zhuó]为兵备海道,因和督臣不合,被罢归。希元为蔡清门人,通经,尤善《易》,著有《易经有疑》十二卷及《朱子同集》、《林次崖集》十八卷等。
《易经存疑》于乾隆壬戌年(1742)由其孙林廷卞年刻。原本有王慎中洪朝选二人序,刊刻时被删去,今存朱彝尊经义考》。
《易经存疑》十二卷,是林希元有感于当时“举世者忽义理而尚词华”之弊,特为科举士子所撰。林氏自束发读书以来,就喜欢钻研经理之作,他每读一经,都必记札记,而他对《周易》下了极大功夫,札记也特别多。嘉靖二十年,林氏因免官赋闲居家,乃整理自己关于《易》的著述加以删饰,修撰成此书。此书对《周易》的经文、传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解释,虽然是作者自己读经所感,但其主旨与盛行明朝的程朱理学思想相承。明代程朱理学是官方哲学,而关于《周易本义》、《易经正蒙》以及《语录》等在洪武时更是明文规定的钦定本,林氏撰书时对上述各书多加以阐发。所以洪朝选所撰序文称此书是“羽翼程朱之传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解经一以朱子《本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