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

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
中子星(英语:neutron star),是恒星演化到末期引发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5]恒星在核心元素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转变成铁元素后,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当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时,是恒星内部区域被压缩后形成的一种介于白矮星(White Dwarf)和黑洞Black Hole)之间的星体。[1][5]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到2.1倍,半径则在10至20公里之间,由于中子星保留母恒星大部分的角动量,但半径只是母恒星极微小的量,转动惯量的减少导致转速迅速的增加,因此中子星有着非常高的自转速率,高密度也使他有着比地球更大的表面重力,一颗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可能达到光速的一半。[2][4][6]已观测到的中子星非常热,通常表面温度约为 600,000 K ,中子星的密度在8×1013g/cm32×1015g/cm3间,此密度约等于原子核的密度。[2][4][7]它们的磁场是地球磁场的 108 和 1015 倍之间(1亿和1万亿),中子星星表面的引力场大约是地球引力场的强度的
倍。[2][8][9]
据推测银河系中存在数十亿颗中子星,其中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过程中恒星遭受剧烈的压缩使其组成物质中的电子并入质子转化成中子,直径大约只有十余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质便可重达十亿吨,且旋转速度极快。[1][2][4]由于其磁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磁场旋转时所产生的无线电波等各种辐射可能会以一明一灭的方式传到地球,这被称为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1967年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和乔丝琳·贝尔(Jocelyn Bell)发现的脉冲星是第一个观测到中子星存在的证据绝大多数的脉冲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脉冲星,银河系中大约有10亿颗中子星,至少有数亿颗,这是通过估计经历过超新星爆炸的恒星数量得出的数字。[1][3][4][10]

形成过程

中子星(英语:neutron star),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恒星在核心的氢、氦、碳等元素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并最终转变成铁元素后,便无法再从聚变反应中获得能量。失去热辐射压力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