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鱼

明代戏剧家
梁辰鱼(1519年~1591年),字伯龙,号少白,别署仇池外史,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梁辰鱼先世为河南开封人,九世祖梁仲德,仕元为昆山州同知,为迁昆始祖,历世为宦;高祖梁昱,明正统举人,山西平定州知州曾祖梁纨,成化举人,福建泉州府同知,皆祀乡贤;祖父梁鸣鹤,太学生,山东高唐州判官;父梁介,岁贡生,官浙江平阳县学训导,万历十九年(1591)卒。[1]
梁辰鱼家学渊源,然累试不第,仅以例贡为太学生;身长八尺有奇,[qiú]须虎颧,豪纵好游,足迹遍吴楚间,与张凤翼潘之恒王世贞李攀龙及大将军戚继光皆有交往;精于音律,年少即好为新声,又得魏良辅真传;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于南京应乡试,与金坛曹大章武进吴嵌等同好于秦准河举行“莲合仙会" ,邀集歌女赛唱昆曲,推介魏良辅所撰《南词引正》,所作传奇《浣纱记》成为昆腔革新的开山之作;晚年艺益高,名益起,而日益穷困,终不肯寄人篱下,以评论词曲为乐。[1]
梁辰鱼戏曲创作有《鸳鸯记》《红线女》《红绡记》,改编过《周羽教子寻亲记》,补写过陆采传奇《无双记》,名《补陆天池<无双传>二十折后》,还有散曲集《江东白苎》《续江东白苎》及《江东廿[niàn]一史弹词》等。梁辰鱼以曲名世,诗文乃其余艺,著有《梁国子生集》《远游稿》《鹿城集》等。[1]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布很大的助力。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梁辰鱼让昆腔焕发了舞台的生命力。[2]

人物简介

其父梁介为平阳训导,“以文行显”。辰鱼身长八尺馀,眉虬[rán],好任侠。不屑就诸生试。家有华屋,专门接纳四方奇士英杰。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都与他往来,戏剧家张凤翼也是他的好友。他在当时的曲坛上颇负盛名,“艳歌清引,传播戚里间。白金文绮,异香名马,奇技淫巧之赠﹐络绎于道。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也”(焦循剧说》卷二引徐又陵《蜗事杂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