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原名戚爱英,1928年1月8日出生在上海,2003年1月27日病逝。浙江省余姚市人,越剧花旦演员、“戚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其代表作品有《白蛇传》[1]《王老虎抢亲》[1]《玉堂春》[1]等。[2] 1941年,戚雅仙进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师从陶素莲、叶琴芳,1944年满师出科。[4]1947年,加入玉兰剧团,凭借戏剧《香笺泪》初挑大梁,任头肩花旦。[1]1948年,加入云华剧团。1950年2月,戚雅仙创建 “合作越剧团”,同时开创了“戚派”唱腔。[5]1954年,戚雅仙与尹桂芳合作表演《屈原》,其演婵娟,获得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一等奖。1958年以后,戚雅仙又演了很多现代戏,如《女共产党员》《火凤凰》等,表演和唱腔又扩展到新的领域。[2]1966年,因为文革的原因,合作越剧团被解散,戚雅仙被分到区属单位的中药厂装药丸。[6] 1979年,戚雅仙和毕春芳重建了静安越剧团。[2]1980年出任静安越剧团团长,主演了《玉蜻蜓》《教师日记》等剧,并三次组团赴香港演出。[7]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989年,戚雅仙退休后任静安越剧团名誉团长。1992年,戚雅仙被确认为国家级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995年,戚雅仙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2000年6月,获得由林肯艺术中心、纽约文化局及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2002年,戚雅仙凭借《相思树·待郎归》选段,在观众最喜爱的戏曲MTV评选中获优秀奖。[8] 戚雅仙在艺术实践中,以袁派为基础。设计新腔时常走低腔,落低调,创立了韵味醇厚,吐字清晰,感情真挚,朴素深情的戚派唱腔。[9]她的艺术造诣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她在众多越剧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祝福》中的祥林嫂,《玉堂春》中的苏三等角色,并获得了许多奖项。[10][7][11]她致力于培养新一代越剧演员,通过教学和实践,传授自己的艺术经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徒弟,如周雅琴、朱祝芬、王杭娟等,为越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12][13][1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