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是医学术语,是指为了避免传染病患者传染他人,而将患者与其他人隔开的措施。[1]
隔离期的长短应根据每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定。有的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白喉、猩红热等,能在患者标本中检测到病原体,则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2~3次病原体检查(每次间隔2~3天),结果均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有些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等,无法进行病原体检测但有规定的隔离期,如麻疹的隔离期为出疹后5天,流行性感冒为退热后2天等。[1] 除了传染病患者需要隔离外,接触传染病的接触者也应隔离观察,这称为留验。若托幼机构或集体单位内有多数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则发现传染病患者后应对接触者进行留验,留验期间若接触者发病则应立即隔离、治疗。若接触者未发病,观察期满即可解除隔离。观察期应按最长潜伏期计算,例如麻疹的潜伏期为6~21天,则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就应留验21天,21天后仍未发病即可解除隔离。[1]
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