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痢疾-抖音百科
一类由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等,可伴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通常可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菌痢治疗分为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及抗菌治疗,一般治疗强调要注意休息、饮食合理科学等。对症治疗根据不同不同型菌痢的临床表现给与相应的治疗措施,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扩容、改善微循环、降温、止泻、脱水、镇静解痉等。抗菌治疗常使用喹诺酮类。 [2] 细菌性痢疾主要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的地区。全球每年志贺菌感染人次估计为1.67亿。[2]大部分急性菌痢患者于1-2周内痊愈,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或带菌者;中毒性菌痢预后差,病死率较高。[2]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方式预防细菌性痢疾。尚无获准生产的可有效预防志贺菌感染的疫苗。中国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如F2a型依链株。[2] 阿米巴痢 疾(amebic dysentery)又称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典型表现为黏液血便、果酱样,伴腥臭味。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剧烈肠绞痛等。可伴发肠出血、肠穿孔等肠道并发症。少数迁延为慢性。阿米巴痢疾的需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粪便中检查出滋养体或包囊作出综合诊断。治疗方面包括一般治疗和病原治疗,一般治疗强调要注意休息、饮食合理科学等,针对性用药主要有硝唑类和二氯尼特。[2] 阿米巴痢疾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发病较多,每年约有5000万人发生侵袭性阿米巴病, 致4-10万人死亡。[2]2022年,中国报告阿米巴痢疾发病率为0.030/10万。[6]阿米巴痢疾无并发症患者及达到有效病原治疗患者预后较好,重型者预后差。肠道内形成不可逆转的广泛性病变及屡经不彻底治疗、病情顽固者预后差。[2]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方式预防阿米巴痢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