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长期居住在西剌木伦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在公元4世纪以前就已经存在,起源于老哈河流域(源头位于今河北省,流经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的宇文鲜卑部落。[7]
公元4世纪后半期,契丹作为一个族名开始出现于史籍中。公元388年,饶乐水之战[a]后,契丹族与库莫奚集团分开,走向独立。[7]北齐北魏时期,契丹先后被突厥、北齐侵扰,分居于突厥、北齐、高丽三个地方。到了隋唐时,借助隋朝唐朝的大一统势力,契丹被分开的三个支系逐渐聚拢,形成部落联盟。[8][9]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契丹正式归入中央王朝政权的版图,受唐朝设立的松漠都督府管辖。[10][11]唐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接任可汗,并逐渐统一七个部落。[12][13]神册元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契丹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并且不断扩大边疆。[14]这一时期,契丹人与汉族的交流融合尤为深入。公元1125年,辽朝末代皇帝耶律天[zuò]金人所俘,辽朝灭亡,契丹政权覆灭。[15][16]辽灭亡后,耶律阿保机八世孙耶律大石创立西辽,但仅存在了97年,西辽就被金朝灭亡。[15][17]金与元又再次更迭,契丹民族先后臣服于金朝政权和蒙元政权,并且在与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的通婚、交流中逐渐被同化。到了元末明初时,契丹人大部分已与汉人同化,小部分与蒙古人同化。从这时起,契丹就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随同耶律大石西迁的部分契丹人,也与当地的维吾尔族同化。[18]
在政治方面,唐代时对契丹人以羁[]州来进行管理,[19]辽朝时则是设部族和宫卫来分区域对契丹人进行管理。[20]经济方面,契丹民族以畜牧业为主,[21]辽朝时农业也占据重要地位,[22]同时商业、手工业、矿冶业在辽代时都有了很大发展。军事方面,遥[niǎn]联盟是契丹族早期的军事组织形式,到辽代时军队有了完整的架构,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工具。[23][24]另外,契丹人以契丹语和汉语为主要语言文字,以萨满教和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4]同时在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25]

族称起源

“契丹”一名得名的时间在典籍中记载较少,《魏书》中契丹首次以“悉万丹”之名出现在典籍记载中,而与其密切相关的库莫奚(古代中国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原来与契丹同源,但后来分开,然后又被契丹吸收)也有专门的记录。在《资治通鉴》中,“契丹”之名,最早出现于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而《新唐书》中,则明确说明“契丹”之名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