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赞诚(1823—1884),字存甫,号春帆,安徽省庐江县城关镇人。[1][2]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咸丰元年(1851)以拔贡朝考知县分发广东,始令水安。以后,补德庆州、顺德、虎门同知,因镇压太平军升暑惠潮嘉道。[3][4] 同治(1862)调天津制造局,补天津道,擢[zhuó]顺天府尹。[5]光绪二年(1876)任福建船政大臣,光绪四年(1878)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兼理船政和台湾海防。他亲临台湾组织农耕、修路、设防,改善土著 生活;曾取道恒春,过红土嵌山,攀悬崖,越大溪,忍饥渴,径行三百里达卑南,恩泽和感化土著人;带兵率部过瘴区越湿地,平定土著人叛乱;深入各地察民情,办防务,密切海岛与大陆的关系。[6][7]光绪五年因病辞任船政事务、巡抚开缺。光绪六年督办天津水师学堂。赞诚精通经史数理,思虑精密,办事坚韧耐劳,常自说:“天赋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无安闲之福,苟有济于世,虽劳瘁[cuì]奚辞。”他在赴台期间,积劳成疾,即患中风,回归后卧病三年,于光绪十年(1884)五月廿[niàn]四日病逝。[8][9] 人物生平
吴赞诚,生于1823年,卒于1884年,字存甫,别号春帆,原籍庐江城关(现今庐城镇)。他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通过拔贡考试,随后在咸丰元年(1851年)以拔贡身份通过朝考被任命为知县,并被分发至广东,署理永安县。之后,他补任德庆州、顺德、虎门等地的同知,与太平军进行了多年的战斗 。战事平息后,因其功勋被提拔为惠潮嘉道。[10] 同治元年(1862年),吴赞诚调任天津制造局,并补任天津道,后又升任顺天府尹。光绪二年(1876年),他以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负责督办福建船政并兼理台湾海防。在台湾期间,他亲自组织农耕、修路、设置防御,致力于改善土著居民的生活条件;他历经艰险,深入偏远地区,以恩泽和行动感化土著人;带病率部平定叛乱,深入各地了解民情,加强防务,极大地促进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联系,使台湾“生番化外之地”得以归化。光绪四年(1878年),台湾加礼宛、巾老耶两社发生“抗抚戕官”事件,他于同年九月再次渡海赴台,带病指挥清剿行动,取得连战皆捷的战绩。随后,他亲自前往岐莱等地安抚后山民番,并从台北至台南进行巡防阅兵,修筑堡垒,广泛听取民间意见,妥善处理各项事务,历时一个多月后返回福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