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

上海翻译家
朱雯 (1911.10.12~1994),原名朱皇闻,笔名王坟、蒙夫。上海松江人。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历任江苏省立松江中学、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教师,上海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八届人大代表、市文联第四届全委。
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动乱一年》,散文集《百花洲畔》、《鼓集》,短篇小说集《现代作家》,译著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彼得大帝》、《西线无战事》、《凯旋门》、《生死存亡的时代》、《流亡曲》、《妄自尊大的人》、《里斯本之夜》等。妻子姚罗英亦为著名作家。

人物经历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在校期间即开始文学活动,曾用笔名王坟、孟夫等写作小说和电影理论方面的文章;创办文学旬刊《白华》,得到郑伯奇等人的支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于1929年,名为《现代作家》。大学毕业后在松江中学任教。1934年与施蛰存合编《中学生文艺月刊》。抗战爆发后西行,在长沙时曾于张天翼鲁彦等人参加田汉主办的《抗战日报》的创刊工作。1938年2月应邀前往广西桂林中学任教。曾主编文艺半月刊《五月》。1939年初帆抵上海,曾任中学教员和新闻翻译,并与陶亢德合编《天下事》,与吴岳彦合办《国际间》,二者均为翻译刊物。1943年5月,被日军占领当局以“抗日罪”逮捕,倍受酷刑。一个多月后出狱,为掩人耳目,在报纸上刊登病亡的讣告,却前往安徽屯溪,在上海法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定居,数十年来一直在高等院校中从事教学和翻译。后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兼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并与楼适夷柯灵等人共同主编《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
早年从事创作,重要作品有《动乱一年》、《逾越节》和《烽鼓集》等。1946年开始,主要力量转移到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上来。曾翻译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德国作家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凯旋门》等多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都是外国文学中的名著,以他忠实而流畅的译笔,得到以在中国读者中广泛流传,产生里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