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兴镇-抖音百科
龙兴镇,位于中国重庆市渝北区东南部,距离市中心36公里,是重庆市认定的历史文化名镇和经济百强镇。该镇交通便利,210国道和渝长高速公路贯穿其中,北接319国道,与周边地区交通网络发达。[1] 龙兴镇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沿革可追溯至清初设立的隆兴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隆兴场隶属于江北厅仁里二甲。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龙藏寺而更名为龙兴场。民国时期,龙兴镇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先后隶属于江北县仁里、第一区,并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镇建乡,后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合并龙藏乡。1950年至1984年间,龙兴乡经历了多次隶属变更,并在1958年与普福、天堡乡合并成立龙兴公社,后于1961年分出。1984年,龙兴公社改制为龙兴乡,1989年升级为龙兴镇。1994年,随着江北县撤销,龙兴镇成为渝北区的一部分。[2][3] 龙兴镇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而著称,其中包括龙藏寺和禹王庙等代表性建筑。龙藏寺,现称龙藏宫,是道教活动场所,以其宏伟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古镇的历史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有关,据传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曾在此地避难。后世为纪念建文帝的脱险经历,将他曾藏身的小庙命名为“龙藏寺”,并改隆兴场为“龙兴场”,太洪江亦更名为“御临河”。龙兴镇在2005年11月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2005年9月,龙兴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 历史沿革
龙兴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据《江北县志》记载,元末明初已有小集市,清初商品发达,置隆兴场,传说明初建文帝曾在此地一小庙避难,场镇也因此得名而兴旺起来。随着场镇的发展,商家客栈日趋繁荣,使之成为重庆原江北县有名的旱码头。民国初改为龙兴场,民国18年置龙兴镇,民国30年撤镇建龙兴场。解放后设江北县二管区,辖7个乡,1956年改为龙兴镇区公所,1958年改为龙兴人民公社,1988年建龙兴镇,1993年撤区并普福乡建镇,2003年并天堡寨镇部分,2007年并御临镇和玉峰山镇高笋村,即龙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