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戚城遗址是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遗址,位于[]阳市开州路以东、古城路南、京开大道以西、石化路以北,该遗址是濮阳市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标志之一[1]
戚城遗址东西长约42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近17万平方米(含城垣)。戚城龙山时代城址所在的地势东部,尤其是偏东北部较高,龙山城墙淤埋较浅,后期破坏相对严重,保存相对较差。西部地势较低,龙山城墙淤埋较深,后期破坏相对少,保存相对较好。戚城龙山时代城墙一般残高1~5米,局部被破坏[dài]尽,残高不足50厘米,局部则残高可达六七米[2]
戚城遗址有裴李岗、仰韶、龙山、春秋等时期的文化遗存[1]。1963年,戚城遗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996年,国务院公布戚城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

历史沿革

戚城,孙氏在此袭居六代,为卫世卿,他们世代掌握着卫王室的实权,演出一幕幕活剧来,最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谋害灵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晋国避难,13年后潜入戚城,与其子辄(已立为卫出公)争国。[kuǎi]聩勾结其妹控制了执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辄被迫出逃鲁国,蒯聩自立为庄公。子路是孔悝的邑宰,为救孔悝而惨死在与蒯聩的甲士的厮杀中。今戚城东北里许有子路墓冢。戚城遗址、子路墓祠、蒯聩台遗址(在油田供应处院内)三处文物古迹,同是这一事件的产物,形成一个自然景区。见于《左传》的有庄子(武公三世孙)、昭子、桓子、文子以及文子之三孚:嘉、蒯、襄。孙氏世代掌握着卫国的政治命脉,特别是自公元前629年卫迁都帝丘后,戚地的向背举足轻重,晋国多次越过黄河,采取支持叛乱的手段控制地,左右卫国政局,威胁东方诸侯,保持其霸主地位。鲁公十四年,卫定公去世,卫献公继立,孙文子与其有矛雇为避迫害,孙文子将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卫国青铜礼器从帝丘迁至戚,鲁定公十四年,卫太子蒯聩谋杀卫灵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往晋国避难,后潜入戚地,十三年后与其子出乏辄争夺君位。蒯聩首先勾结其姊控制了负责京城守卫自外甥孔悝卫出公被迫逃往晋国,蒯聩即位称庄公。孔健的家臣、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这场政变中身亡。在今天距戚城不远处有相传蒯聩复国的临时藏身处“蒯聩台”和子路的葬所“子路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