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

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四公子”之一
侯方域(1618年-1654年1月20日),字朝宗,早年号杂庸子,河南商丘人,[1]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著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2]
侯方域是明代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侯方域少年即有才名,6岁时开始读书,8岁时就会写诗做文章,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小才子”的美誉。15岁应童子试,中第一名。20岁参加进步爱国组织“复社”,同朝中阉党展开斗争,是“南明四公子”之一。后经复社领袖张溥介绍,与南京“秦淮八艳”之一、歌妓李香君结识并相爱。1640年从江南回到河南,与本地文人结成雪苑诗社。[5]顺治八年(1651年),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后归乡隐居,取室名为“壮悔堂”,寓壮年而悔之意。顺治十一年十二月(1654年1月),侯方域因病去世,享年三十七岁。[1]
侯方域擅长散文,提倡学习韩愈欧阳修,尊唐宋八大家,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作品有人物传记,如《李姬传》,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如《马伶传》,写伶人刻苦学艺故事,情节曲折,精神感人。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侯方域也能诗,如《哀词·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阳诸军事史公可法》(有序)是一首35韵的五古,歌颂史可法的生平业迹,以为用兵不如诸葛亮,而死节则可拟为文天祥[4]
清初大戏剧家孔尚任依据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成《桃花扇》一书,在我国戏剧史上影响很大,是一部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