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绛

北宋时期大臣
[jiàng](1012年-1088年)[1]是北宋时期大臣,著名文学家,韩亿第三子,韩维、韩缜之兄。[2]累官迁右正言、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字子华,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其先世为灵寿(今属河北),后徙雍丘。[3]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韩绛中进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官户部判官,攉右正言、知制[gào],迁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历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4]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韩绛拜参知政事。西夏攻扰,韩绛自请出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即军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元年(1064年),加端明殿学士出知成都府。在任上效仿文翁兴植文教之术,修建学馆以储其才,修建讲堂以广其学。[5]七年,韩绛代王安石为相。[3]谨守新法,有“传法沙门”之称。[4]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致仕。次年卒,卒年七十七,赠太傅,谥献肃。[3][5][6]
韩绛临事果断,不为后虑。工于诗作。[4]宋史》卷三一五有传,另参《新刊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一〇《韩献肃公绛忠弼之碑》《东都事略》卷五八。《全宋词》录存其词1首。[3]韩绛的《咏盐井》反映了盐民艰辛劳作换不来富足生活。[4]

人物生平

韩绛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三名探花(状元是杨寘榜眼王珪,第四名是王安石),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历户部判官,[zhuó]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