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镛[yōng](1861—1939) ,字伯序,号憬吾,晚号慵叟、清溪渔隐、微尚居士,广东省番禺(现广东省广州市)人,清末民初学者、文学家。汪精卫同父异母哥哥。[1][2][10][14] 汪兆镛祖籍浙江山阴县,其父汪琡[chù]咸丰年间在广东多地从事幕僚(师爷)工作,后入籍番禹。[1][5]兆镛5岁时开始接触学问,先跟从其二伯父汪士林学习;1876年后,兆镛曾跟从海康县学训导张琴学作时文试帖;[15]1878年,汪兆镛开始应试,但一直25岁时,才获得优贡生之科名;第二年,即1886年开始进京考试,经过11年的奋斗,才在1897年己丑恩科乡试中取得举人身份。在父亲的建议下,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身为长子的汪兆镛只能一边学习幕业养家,一边苦学应试,但经历过三次礼部考试都未能考中进士,在他35岁之时,汪兆镛作出决定不再应考,专心从事幕僚工作。[15][9]汪兆镛习律例,曾在翁源、遂溪、顺德、赤溪等地方担任县幕,主理刑名;1898年到乐昌县管理盐务。[16]1905年,两广总督岑春煊聘请汪兆镛入督府掌司奏章,离任时给汪兆镛保奏加四品顶戴,荐任湖南知县。辛亥革命后,[9]汪兆镛辞去乐昌县盐务职务,避地澳门,从此不再踏足仕途,闭门著述。[16]汪兆镛晚年共有12次寓居澳门,于1939年7月28日(农历)在澳门去世。[4][5] 汪兆镛有着深厚的遗民思想,其一生著作作品数量众多。[1][17]他擅长严谨的史学文献考证工作,其修撰的《晋会要》现存有56卷及《叙目卷》一卷,手稿影印本于1988年出版,共有675页;他编写的《碑传集三篇》将清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等众多领域名人的墓志、碑铭汇集成册,成为清代人物传记的重要文献之一;[2][10][8][18]兆镛一生所作诗词较多,其诗词语言含蓄婉转,情感深沉内敛。[2][8]汪兆镛也十分重视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参与撰写了《番禺县续志》,搜集考证编著《广州城残砖录》等作品;他编辑的《岭南画征略》这部著作,经其长子汪祖泽续补,出版发行,为广东艺术史的整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
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