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是中国四川省乐山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32′56″—103°59′25″,北纬29°28′05″—29°45′45″之间。该区域面积837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末,市中区常住人口84.1万人,户籍人口67.29万人。[3][1] 市中区历史悠久,战国时期,秦灭蜀,置蜀郡,乐山属蜀郡辖区。1949年12月20日成立乐山县人民政府,1978年5月25日,撤销乐山县,设立乐山市(县级),1985年2月21日撤地建市,同年6月17日,撤销乐山市(县级),建立乐山市市中区。市中区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便捷。成乐高速、乐雅高速等在此交汇,成绵乐铁路穿境而过,设乐山站,境内有青衣江等通航水域。市中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先后获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等荣誉称号。境内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乐山大佛”、东方佛都等风景名胜。2024年,市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3年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5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38.63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329.73亿元,增长3.2%。[4]截至2025年10月,市中区下辖5个街道、11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乐山市市中区县街116号,其中乐山师范学院位于该区。[2][5]市中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多云雾,雨量充沛,年际变化大。 历史变革
战国时期,秦灭蜀,置蜀郡,乐山属蜀郡辖区。汉代,统治者划巴、蜀二郡部分土地置犍为郡,乐山又属犍为郡辖区。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郡邑荒废。从此以后,郡县建置更频繁,直至清末,县级建置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