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松

景天科瓦松属草本植物
瓦松(拉丁学名:Orostachys fimbriata (Turcz.) A. Berger),又流苏瓦松[1]、酸塔花[2]等,是景天科Crassulaceae瓦松属Orostachys)的二年生草本植物[1],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苏联[1],常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1]。瓦松喜强光和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5],为砾石旱生植物[6],广布于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的山地、丘陵砾石质山坡、石砾质丘陵、沙质地和山顶石隙间,有时在石砾质丘顶可形成小面积群落片段[6]
瓦松高10-40厘米,全株粉绿色,密生紫红色斑点[3]。基生叶莲座状,肉质,边缘流苏状,先端具半圆形软骨质附属物;茎生叶互生,线形至披针形[3]花序总状,可呈宽20厘米的金字塔形;苞片线状渐尖,萼片长圆形;花瓣红色,披针状椭圆形;雄蕊与花瓣同长或稍短,花药紫色[1]蓇葖果为长圆形,基部有四棱形先端略凹的鳞片[1][7]。种子多数,卵形,细小[1]
瓦松用途广泛,具有药用、食用价值,同时也是饲料、化妆品原料园艺花卉[8]。瓦松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3];可作为酱菜的生产原料[9];其营养丰富,含水量较多,可用作饲料[6];且泌蜜丰富,如果集中连片分布,可取商品蜜[10];同时能提制草酸,供工业用[6];也可以制作成盆栽植物,用于观赏[11]

历史记载

瓦松一名最早记载于中国唐代的《新修本草》,《新修本草》载:“昨叶何草......生上党屋上,如蓬初生。一名瓦松。”至宋代证类本草》载:“瓦松,即下条昨叶何草也。”[12]《周礼·春官司几筵》注:“昨,读曰酢。”《玉篇》注:“酢,酸也。”瓦松叶酸,故称昨叶[13]。明代《本草纲目》载:“颂曰:瓦松,如松子作层,故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