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兰

中国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
冯景兰(1898年3月9日-1976年9月29日),字淮西,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他是一位著名的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和地貌学家。冯景兰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中国矿床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地质教育领域工作了50多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冯景兰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地质学、矿床学和地貌学等多个领域。冯景兰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8年赴美留学,入读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1]1923年至1927年,冯景兰在河南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历任讲师、教授兼矿物地质系主任。[2]1952年,冯景兰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6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3]1969年冬-1972年春,冯景兰携母亲在江西峡江“地质学院五七干校”度过。1972年,冯景兰回京。[4]
在冯景兰的研究工作中,他开创性地开展了两广地质研究、川康滇铜矿地质研究、豫西砂矿地质研究、黄河黑龙江流域新构造运动研究、工程地质学研究等。在矿床学领域,冯景兰提出了“封闭成矿学说”,这一理论对矿床共生、成矿控制以及成矿规律等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冯景兰还提出了“丹霞地貌”概念,在地貌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冯景兰于1976年9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经历

冯景兰,字淮西、怀西。1898年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一个地主之家(其祖父有1200亩土地),父亲冯台异是清末进士,哥哥冯友兰是著名哲学家,妹妹冯沅君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这家有做诗的家风。冯景兰也爱好做诗,继承了这个传统。他父亲曾协助张之洞兴办“洋务”,欲以实业救国。这对幼年的冯景兰有影响。不幸,景兰小时丧父,以后靠母亲吴清芝教育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