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1883年5月3日 - 1950年6月18日),字公侠,又字公洽,号退素,浙江绍兴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陈仪是家中第三子,其父陈炳镛[yōng]从商。[1] 陈仪早年就读于私塾,后进入杭州求是学堂,陈仪于1902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成城学校(后改名振武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次年进入日本陆军测量学校,后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并于1907年毕业。1904年在读期间成为光复会会员。1911年陈仪参加浙江独立运动,之后被推举为浙江都督府军政司司长兼陆军小学校长,1917年陈仪赴日本就读陆军大学。[1]1924年9月,孙传芳在江浙战争中率军自闽入浙,陈仪被推为地方代表劝孙息兵,以免战火祸民。后应孙传芳邀请担任师长,期间因敦促孙传芳与国民革命军合作,受到同僚胁迫被孙软禁,最终化险为夷。1926年蒋介石委任陈仪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1928年3月陈仪赴欧考察军事。后陈仪深受蒋介石的器重,执掌军务支持捐给解释的内外政策。陈仪任职期间革故鼎新,受到蒋介石的信任。1934年赴闽担任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长,在位长达七年八个月,在福建实行诸多新政策,创新人事管理等,奉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开展各项建设,为福建的发展做出了奉献。在位期间参与抗日战争, 号召福建军民奋勇抗日,但因政策实施失败,被反对势力抓住把柄指控施政不当,最终下台。[2][3]1941年陈仪离闽调去重庆,后任命为行政院秘书长决心整顿官场恶习,期间与孔祥熙发生冲突以致后期被调任为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1944年任台湾调查委员会主任,准备接收台湾工作。1945年台湾回归后,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建立起特殊的行政长官体制。1947年爆发“二二八事件”导致陈仪离开台湾。而后策动汤恩伯反蒋起义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于1950年在台湾被杀。[2][3] 在治理台湾期间,陈仪坚持根绝奴化的旧心理,建设革命心理。落实的一系列语言政策,发动“国语运动”为海峡两岸“书同文、语同音”做出了贡献,为国语在台湾的普及、增进台湾同胞对两岸统一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促进两岸交流做出贡献。[4][5]李敖(台湾作家)在《二二八研究第三集》一文中评价陈仪:“ 此公一 生清廉,辛苦从公,痴心爱国,最后着魔而死,真是人间悲剧。不过,如今在历史学家笔下,蒋介石遗臭万年,陈仪却晚节留香,历史循环,倒真的为这位烈士有所偏怜。陈仪精神,真不死矣。”[6] 1980年,中央批准,追认陈仪先生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