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国民政府高级将领,著名抗日将领,陆军中将军衔。[1][2][3][4]
杜聿明出身地主家庭,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杜聿明早年曾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后协助胡景翼筹办军官学校;北伐战争后,得到张治中、徐庭瑶等人的赏识,在国民党军中从营长开始逐步升迁为少将团长;1932年12月,杜聿明升任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少将旅长、副师长,并于次年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1][3]1937年5月,杜聿明受命组建陆军装甲兵团并担任团长,并在这之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装甲兵团先后扩编为200装甲师、新编第十一军、陆军第五军,杜聿明也先后升任第200师中将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第五军军长。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击溃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取得昆仑关大捷,击毙日本旅团长中村正雄。[1][2][3][5]1942年3月,杜聿明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参与指挥同古保卫战,远征军作战失败后,杜聿明率部于1942年8月返回国内,次年升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1][2][3][5]解放战争时期,杜聿明升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先后参加辽沈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1月,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改造10年;1959年获特赦后历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2][3]1981年5月,杜聿明病逝于北京,终年77岁。[1][2] 杜聿明作为军人,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会战、桂南会战等,是国民党军中“黄埔系”的代表人物,以足智多谋、善用兵法,能对战场形势准确把握著称,有人称之为“黄埔虎将”。在昆仑关战役中,杜聿明带领装甲兵团歼灭敌人的同时也让敌人意识到中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6]1961年2月,杜聿明成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后,写了《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等著作,留下了珍贵的史学资料,供史学家和后人参考。[7]杜聿明去世后,悼词中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怀念他。[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